药品

襄阳市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宜居宜业之城

2022-04-29 10:15:46来源:襄阳日报编辑:aomi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走进开园在即的襄水源生态公园,亭台水榭、绿树鲜花、清溪小桥……步步皆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光野趣。

  从景区上空沿着襄水的走向俯瞰,郁郁葱葱的岘山、人潮涌动的古城、碧波荡漾的汉江、花团锦簇的洲岛……一幅山水共融的城市画卷徐徐展开。

  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好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努力打造中部地区美丽城市样板,一座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闪耀于汉水之滨。

  优化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屏障

  鲜花盛开,春意盎然。在鱼梁洲环岛景观带,波光粼粼的江面偶有沙鸥掠过,花团锦簇的绿道游人穿梭其间,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穿城而过的汉江为襄阳留下了绵延千年的灿烂文化,更留下了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只有筑牢生态屏障,让碧水长清,才能发挥资源优势,持续以水兴城。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持续推进汉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2021年4月26日,站在由江心沙洲蝶变而来的“城市花园”上,市委书记马旭明为襄阳持续抓好生态屏障建设,与母亲河实现共生共荣锚定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市坚持在优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有效健全完善大生态、大环保、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绘制蓝图,明确路径。编制出台《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实施方案》和《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

  领导挂帅,牵头主抓。2021年全年召开4次市委常委会会议、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17次相关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组织34次市领导现场调研督办生态环保问题,始终将筑牢绿色屏障摆在核心位置。

  完善机制,压实责任。做强做实做优市、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为基础,细化县(市、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保责任,督促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有力实现齐抓共管。

  加大投入,夯实保障。2021年市本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183277万元,通过增加资金支持规模和覆盖面,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防治有效、整改有为、引导有力。

  聚焦重点,精准攻坚。围绕第一轮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认真抓好问题整改,160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40项,剩余20项正在推进……

  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党政同责、失职追责。在全市上下各尽其职、协作奋进的氛围中,污染防治攻坚成效不断凸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和岘山城市中央公园项目领衔襄阳四大重点城建项目,依托岘山山脉和襄水河道,构筑起环抱古城的山水屏障;990个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分类、命名与编码,28个省控以上断面中26个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标准,其中15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100%,99个建制村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7.73%,均远超任务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3天,超额完成省定考核目标和激励目标……2021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环保答卷”。

  2022年4月2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随着目标考核、督办落实、精准问责的全过程管控体系不断完善,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坚持以人为本,擦亮生态底色

  暮春时节的岘山森林公园,层峦叠翠、芳草幽香,孩童们沿着蜿蜒绿道追逐而下,一片欢声笑语。随着山势望向西南,透过娇艳欲滴的新绿,襄水源生态公园那一片小桥流水的美景映入眼帘。

  襄水与岘山孕育出汉水明珠近三千年的灿烂文明,但因岁月、战火、工业发展等种种原因,往日青山布满矿坑,昔日碧水渐渐干涸。为了重拾山水共融的美好,襄阳坚定不移举起生态大旗。

  投资5.5亿元,对岘山1430亩的矿山山体进行生态重置,城市“伤疤”变身“城市花园”;启动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在保留原有地貌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和美化,重现古水道风貌;重点打造襄水源生态公园,将郊野荒地改造成陂塘园林,配备独具生态特色的停车场、驿站、休闲长廊等设施,树立“水清、岸绿、景美”的样板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火石山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污染周边树木、水源的“垃圾坑”逐渐成为绿色公园,串连襄水源、岘山,勾勒出一方城市近郊休闲生态空间。

  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一座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全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暨市环委会2021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马旭明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让绿色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作为“两山”理念的关键内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通过围绕群众生活需求和生态发展需要,我市坚持源头治理和保护修复并重,力争重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历史画卷。

  研究制定《襄阳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行动计划》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情况考核办法》,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案件主办人制度;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健全管控机制,倒逼治污举措压紧压实。

  签订《襄十随神城市群生态环境合作协议》,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与河南省南阳市探索南襄盆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系统治理观念,治理质量和稳定性有效提升。

  老河口市于汉江沿岸布设12个双光谱热成像云台摄像机进行智能监控,强化汉江禁捕巡查防控;升级上线中心城区“蓝天卫士”智能识别系统;新建设备14套,在全省率先开展黑烟抓拍……通过引入技术手段,让环境污染无处遁形。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抓源头治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深入实施汉江两岸造林绿化行动,近三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96%,长寿岛、月亮湾、万洋洲等汉江湿地在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平台的同时,不断吸引着珍稀野生动物“安家落户”;

  大力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仅2021年,便完成汉江干支流废弃露天矿山修复项目9个,通过工程治理修复山地80公顷,紫盖山伏羲摩崖石刻、尧治河三界洞天景区等地成功实现“矿区变景区”,成为游人不绝的网红地标;

  发挥河湖长制优势推动水土治理,以汉江河库“四乱”整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整改、水库加固修缮等工作为抓手,提升河流湖泊管护水平,推动相关水体生态修复工作提质增效……

  着眼全局部署和长远发展,持续保护修复,长期以来治而不绝的“沉疴痼疾”得到标本兼治。

  2021年,谷城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全市新增省级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48个,绿树成荫、碧水环绕、花园比邻的人居环境逐渐成为“标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聚焦绿色发展,推动生态转型

  绿树成荫、苗圃环绕,犹如置身于花园之中——这是许多访客来到高新区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的第一印象。但当推开大门,走进车间,他们便会发现,这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并不只是绿化美观那么简单。

  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生产环境,数字控制、安静运转的智能设备,无害处理、没有异味的涂装流水线……据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安技环保科工程师丁照峰介绍,仅涂装车间,企业便先后投资4.2亿元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可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无害化生产,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我市不仅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精准出击,全力打造宜居之城,还紧扣经济发展脉搏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宜业之城。

  布局新兴产业,挖掘“智造”蓝海。全市重点建设汽车、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比亚迪襄阳产业园项目、吉利(谷城)硅谷全产业链项目、东风康明斯重型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等一批国内制造业龙头领衔带动,稳步向全国制造产业金字塔顶端进军。

  聚焦技术创新,持续节能减排。我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提质增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持续推动企业技改。襄阳恩菲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生活垃圾替代传统的煤、气等发电燃料,年可处理生活垃圾43.8万吨,发电1.5亿千瓦时,可满足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变废为宝。我市通过综合协调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泰山石膏(襄阳)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工艺将磷石膏进行无害化加工,制成装修用的石膏板,每年可消耗废弃物存量30万吨。

  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除了围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我市还在低碳理念引导方面下功夫,潜移默化改变群众生活方式,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目前,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6.2%,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7.2%,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比例达93.2%,绿色出行逐渐成为时尚;通过大力推广电动汽车、LNG等新能源车辆,引导培育配送市场主体,全市共有3000多辆新能源车从事货物运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无废城市”建设效果初显,7个绿色工厂、6个绿色设计产品、1个绿色供应链核心示范企业获工信部认定,百亿级规模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成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的襄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全、更美好。

热门推送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C) 中国医药新闻网 201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京ICP备1104301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