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回医传人潘立岭教授

2021-03-28 20:37:43来源:中国医药新闻网编辑:李明
 

  (文/刘海宽)初识潘老是2019年10月在采访中国首部中医文化动画片《大医天下》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潘立岭教授被该剧组委会聘为中医学术顾问,我们俩又恰好坐在一起,因对中医文化的热爱,对潘老由然而生一种敬畏之心。真正与潘老深交是去年疫情过后,在《大医天下》剧组相遇,这一次相遇我们喝茶聊天,相谈投机,不知不觉聊到了深夜。话题从中医到回医、从传承与困惑聊到少年立志、家学缘源,被潘老事迹所感动,因此,也有了我今天这篇文章。

上图左一为潘立岭受聘中医文化系列电影《大医天下》中医学术顾

  少年迷上针灸 一针扬名八乡

  1930年10月24日,潘立岭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回医世家。潘氏回回医学研究起源于宋朝宋仁宗时期。当时潘氏家族在开封府东大街开有几间大药房,潘氏当家的因医德高尚、医术超群,为当地老百姓抓药治病,仁心弘济群生,声名远播,奉召入职太医院。家学传承,一直到明清,涌现出了医学专家潘登瀛、潘永志等杏坛翘楚。近代,潘老的大伯潘景丰也是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

  潘老的少年时代正赶上了政局动荡,加上连年大旱,民不潦生,霍乱流行,造成不少人员死亡,每每遇到上门求救的病入膏肓的患者,开封北门大街清真寺李志海阿訇总会先施以针灸,再配合回药,只见几针下去,病情立杆见影,收效甚快。或许是被李阿訇的仁爱之心所感动,亦或是这小小银针的神奇功效,使得15岁的潘立岭从心底暗暗下起决心随李阿訇钻研针灸。白天,他观察李阿訇行针走罐,晚上从一堆古代医学书籍中找出那本《绘图针灸易学》,有模学样地在自己身上试起来。从此这本书和一包银针便跟随他左右,时常边工作边钻研针灸医术,人身上的穴位让他记得鬼瓜烂熟,当然了,小身体也没少挨银针,但他却乐此不疲。

上图左一为潘立岭青年时期在青岛

  1957年夏天,26岁的潘立岭与其好友毛同堂(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的秘书)一起在鹤壁淇县参加修建京广铁路大会战,同住在南阳村公社一户人家。房东老太太的丈夫参军,因特殊兵种30年未回家,转业回来后亲生儿子不相认,把老太太气的大病一场,得了气臌病,在当地找了很多医生,无人能医。毛同堂与房东又是“干亲家”,眼看着老太太肚子涨的非常大,就剩一口气了,就与潘立岭商量:立岭,房东老太太的病你也见了,咱不能见死不救。我看你天天钻研针灸,对医术很精通,何不试一试?潘立岭心存胆怯地说:我只在自己身上试,从来没有出手给人针灸过,万一出了事可不得了!话虽这样说,但终架不住老太太的亲朋也来苦苦求助。面对众人急切的心情和患者命悬一线的特殊情况,潘立岭心想,我学针灸不就是为治病救人的吗,想到这潘立岭答应去试一试。

  来到患者的住处,潘立岭随机用酒精和药棉对银针和患者穴位处进行消毒处理后,按照书上所学,先用银针扎老妇人巨阙穴,随后依次往下行针至气海穴,几针下去,只听见老太太的肚里咕咕作响,见此情况,潘立岭松了一口气,他转身嘱咐患者亲朋赶紧取来一个大盆,把老太太抬到床边,不一会,大量积毒垃圾从患者体内排出,足足排了有两大盆。然后,潘立岭交待让人准备的白面汤端给患者,一次喝半碗,隔半小时后再喝半碗。通过两天的调理补气,患者气血通畅,整个人渐渐有了精神,可以自行坐起来,甚至下床先走。潘立岭针灸治好气臌病人,从死神手中挽回了一条生命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十里八乡。

  初试成功,给潘立岭学习回医和中医以极大的信心,更加喜欢和热爱医学文化。从此以后,他边上班边专研,不断把学到的医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上。每每出手,总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渐渐地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上图为潘立岭为病人把脉

  出自民间沃土 成就国药泰斗

  解放后,潘立岭不仅刻苦钻研回医祖传秘方,又吸取前人的中医药经方和验方精华,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地去尝试和改良创新,让古老的民族瑰宝传承下来,更好地服务大众。配置出多种治疗癌症的秘方,潜心研究配伍出独特药剂20余种,并取得国家专利。其成果入编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主编的《中国医者先锋大典》第二卷。

  潘老的医学成就不断受到业内人士和相关机构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1月,受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名中医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邀请,八十岁高龄的潘老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部分)修订建议研讨会,鉴于先生在传统医药领域做出的贡献,效法先贤、传承创新,并被授予“药王勋章”,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生龙亲自颁发勋章。

  同年8月,受邀参加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五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及相关部委领导亲切接见。2011年6月,受邀参加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何鲁丽、热地等领导亲切接见。

  北京某公司职工贾某经朋友介绍,打听到潘老的药能够治疗癌症,于是专门跑到北京会议驻地找潘老,介绍了他姨妈淋巴癌的治疗经历,肯请潘老出手搭救。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潘立岭回到郑州为患者精心配了一个月的药并嘱咐了用药禁忌。一个月后,潘老在北京开会,贾某和其小表弟又主动找到潘老,说大表弟和表妹不相信给的药能治好姨妈的病,给的药一点也没吃,希望潘老能做做表弟和表妹的工作。潘老说,我不敢保证吃了我配的药百分之百可以治好她的病,但根据上次在郑州见到患者的情况,如果不吃药,就只管给病人准备后事。听到这,患者小儿子表态请假一个月,亲自回去照顾母亲吃药。不到一个月,得到反馈信息说,患者的淋巴癌肿瘤已经消下去了,想让再给配药,此时,贾某的大表弟和表妹才相信。经过两个半月的调理治疗,患者痊愈康复,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仍健康如初。郑州市中原区牛寨社区王某85岁的老母亲,患淋巴癌转移,到医院治疗,医院建议把腿锯掉,没有办法,老太太为了保命,只好把腿锯了,但是,没过多久,淋巴癌又转移了,医院没有办法治疗,经牛寨清真寺阿訇杨万里介绍,让潘老用中药进行调理,潘老用自己配置的独特秘方,老太太用药两个月,最后去医院检查,淋巴癌消失,现在身体非常健康。这已是潘老治愈各种癌症的第50个临床案例。

行医谨记德为先 一颗仁心济群生

  和潘老交流,他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想做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是第一位,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遇到生命垂危的病人,你能见死不救,就是没钱该治的也得给人治。潘老是这样说的,70年如一日也是这样做的。

上图为潘立岭教授与河南大学刘教授(右一)夫妇交流中医治疗心得

  曾经有一个广东肝癌晚期病人,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外债,经多方医治无效,在家人的陪同下从外地来到郑州寻找潘老。听说潘老在清真寺办事,两人就一直墩在清真寺门口,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潘老从清真寺出来被二人拦住,听家人诉说完情况,潘老把二人请到家里,给病人配好了药,待付钱时,看二人吞吞吐吐难为的神情,潘老猜出了家人的心思。对家人说,药你们先拿去,以后有钱了再给,既然来了,就是没钱,我也不会见事不管。还有一个肝癌重病患者,潘老听说后,亲自带着配好的药上门,住在病人家里,每天观察病人的用药情况,有什么情况及时处置,这一住就是半月,直到病人病情稳定后才离开。回到家里潘老还不放心,每隔几天,就打电话寻问寻问情况,直到两个月后,病情彻底好转。这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但一提到当时潘老为自己治病的经历,郭先生还感动万分。

  回医传承无人继 身怀绝技常忧国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治病救人是潘老的心愿,传承古老的中医、回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更是潘老一生不懈的追求和使命。但在谈到回医和中医这一传统民族医学瑰宝的传承和发展时,潘老却无比忧心和困惑。

  1、民间传承和发展难。

  中医和回医是一门传统医学,几千年来,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注重的是“人”这个生命主体,而非“病”这个生命现象。其传承内涵是医德、医理和医术。而医德的传承又被列为重中之重,主要靠民间师父带徒弟,以老带新这一特有的“大医精诚”传承方式,坚持“生命至贵,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做到以“诚”执业、以“净”执业、以“严”执业、以“精”执业。但近几十年来,以西医为评价体系的执业标准打破了中医传承这一规律。要想从医治病,就得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执业标准参加考试并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许可证。如果没有这两个无证,即使再好的医德、医理、医术也是非法行医。而有证的又不见得有两把真“刷子”会治疑难杂症。就这两个证使得民间中医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压缩,甚至被列为非法行医,而成为被打击治理的对象。尽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对中医药工作传承创新作出了重要指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民间中医这个传承主体却始终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民间名老中医更是身怀绝技,却苦于没有“两证”而不能正大光明的行医治病,更不用说子女来家传学习继承。哪个年轻人愿意冒这个罚款坐牢的风险呀!今年已90高龄的潘老也真真切切地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2、寻找道地药材和古法炮制难,使得药效大大缩水。

  心脑血管病能不能治?癌症好不好治?

  潘老斩钉截铁地回答:心脑血管病能治,癌症也好治。就拿肝癌和乳腺癌来说,我们都有很好的办法来解决。但现在遇到的难题是寻找能入药的道地药材很难。有时为了寻到一味药,得下很大的功夫去找,使得成本加大。再一个就是古法炮制难。中药炮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用现代工艺远远无法达到入药的效果,用古法炮制却又遇到了环保管控限制的难题。

  听到潘老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言,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中医药如何传承、发展、创新?依靠谁来传承、发展、创新?这是摆在中医药甚至是少数民族回医回药、藏医藏药、苗医苗药传承发展面前一道很现实的难题。我也在此呼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从实际出发,站在传统医学传承发展这个大局,制定切实可行,且有利于民间传承主体生存发展的空间。从而留住像潘老这样散落民间的大医泰斗,扛起发扬民族医学文化的大旗,让中医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流传,造福后代!

  潘老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医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更多的年轻血液注入到其中来,让这一民族瑰宝得以亘古流传。

热门推送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C) 中国医药新闻网 201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京ICP备11043014号-9